12月10日至11日,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指導、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學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名城學委會”)主辦、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規院”)承辦的“2022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學術委員會年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
今年適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建立40周年,黨的二十大也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本次年會聚焦“邁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新征程”,特別邀請了阮儀三、汪志明、朱嘉廣、吳明偉、應金華、楊律信、王瑞珠、李國恩、吳慶洲、郭旃、單霽翔進行視頻發言,回顧40年名城保護和學委會發展歷程,展望未來。會議還邀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伍江致開幕辭,各位嘉賓對新時代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提出了新期待、新希望和新要求。
名城學委會主任委員張兵在發言中表示,自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建立以來,名城學委會的前輩們以堅忍不拔的專業精神,不斷推動保護規劃實踐和制度的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要求,學委會的委員們應深刻領會并開展長期而系統的探索,結合國情探索不同地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路徑;探索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如何讓人們能廣泛享受到遺產保護帶來的福祉,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探索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作用;探索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整體保護和系統利用的創新路徑;積極開拓文化遺產領域和國際交流合作的新空間,促進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作為學術組織,名城學委會繼續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管理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開展理論化的整理和提煉,不斷發展完善文化遺產的保護哲學和理論。主題報告環節,9位專家學者圍繞歷史城市保護的中國經驗、建成遺產保護傳承的空間規劃政策、數字名城探索實踐和區域性遺產保護等內容進行了交流探討。
中規院副總規劃師張廣漢表示,應通過梳理價值展示體系、研究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技術體系、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等方式,不斷豐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這一我國獨創的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心副主任孫健認為,水下文化遺產文化價值高、密度大、分布相對集中、范圍比較大且分散,今后需要重點關注并設置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區。陜西碑林博物館黨委書記周萍以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和陜西碑林博物館為例,介紹了各具特色的文物展陳方式。同濟大學教授張松提出,建成遺產保護傳承應從過去藍圖式、愿景式的目標轉變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保護性整體規劃,需要技術、法律和資金的支持。
同時,同濟大學教授邵甬分享了HUL(歷史城鎮景觀)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啟示,強調保護策略、宜居策略和產業策略三位一體,形成共同締造模式來保護遺產地。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霍曉衛重點關注有泉的歷史城市保護,以濟南市、安寧市溫泉鎮和臨汾市洪洞縣為例,認為保護泉文化景觀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規院名城所學部主任錢川從構建街區更新工作體系、挖掘和展示街區文化、處理好街區保護與居民生活的關系以及動員群眾參與老城保護更新四個方面,講述了北京市崇雍大街的街區更新工作。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長孫永生介紹了廣州市建成文化遺產普查信息平臺、運用數字化測繪技術推動歷史文化街區測繪建檔和對歷史建筑進行智慧化監管等措施,認為應持續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數字化建設。中規院名城所所長鞠德東則提出省域城鄉保護傳承體系是國家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整體性出發,凸顯省域特色,通過上下聯動的方式強化省一級作為統籌協調管理的抓手,做好省域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此外,青年論壇上,7位青年學者也就如何更好地推進歷史文化保護進行了分享和展望。